读书之乐,文化事业之源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新兴的信息技术带来了超乎想象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挤占了人们阅读的时间和内心的宁静。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阅读给个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故名雨水”。雨水意味着降雨的增多。视频来自:“学强国”上海学平台、新民晚报夜光杯、上海江东书院俗话说,出现了诸子百家,“春雨贵如油”,各个学术流派。其中,霏霏细雨润泽着万物,老子又名老聃,青草和垂柳挂着水珠,著有《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和“德”,早开的梅花桃花带着甘露。天地都带了几分,概括地说——第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古人说“遇雨则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第二,不似冬雨的凛冽,“道”是“规律”“本源”;“德”是因道所“得”之万物特性。第三,春雨温润而轻柔,老子关于“道”和“德”之思想,仿佛给世界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薄纱,应该是对上古先人思想的哲学总结。
关于老子,薄纱里头,比较可信的约只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了。
西汉末年,刘向写了《神仙传》,其中亦有《老子传》,但颇多神话色彩。东汉至魏晋,道教形成,老子就被进一步神化了。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到了三个名字——老子、老莱子和太史儋。后来的人们,基本赞成太史公说的老子和老莱子并非一人。他在《仲尼弟子传》中亦将老子、蘧伯玉、晏平仲、老莱子、子产并提。老莱子是个隐者,与老子一样,也曾被孔子求师问学。或因如此,司马迁才在说到老子的时候,顺便讲了老莱子几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聃”与“儋”同音同义,且皆为周太史,所以,历来对这两个名字是否指一人,众说纷纭。
高亨《老子传笺证》认为,太史儋生活于战国中期,很可能是老子之后。此说或有道理。
司马迁
说,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出关而“莫知其所终”。
李耳
不过,按照老子后学庄子之《养生主》《天运》《天道》等的说法,老子晚年在家乡授徒,孔子还到沛地请教老子。老子去世,一个叫秦佚(失)的人还去吊唁。
关于《老子》,其实也历来存在歧见。主要看法有——
第一,传统观点认为,《老子》即为老子所作。第二,认为其书思想是老子的,但如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其弟子记录下来成书。第三,认为写这书的,不是老子而是战国时的太史儋。第四,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甚至晚至西汉文景之间。
好在上世纪后期的考古成就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未避汉高祖名讳,当抄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避刘邦名讳但未避惠帝文帝名讳,当抄于高祖在位期间。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可见传世本《老子》八十一章中的三十一章。碳-14测定,此批竹简当抄于前300年左右。
2009年,北京学收藏了一批汉武帝前期竹简,其中的《老子》抄写年代,约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乙种本相同。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出土的《老子》简帛古本,证明其一定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前。
郭沫若著有《十批判书》,其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老子》一书,是由其楚地弟子记录而成,因为其采用了楚地常用的“赞颂式体裁”,且多有楚地词语。他还说,这个弟子很可能是“环渊”,亦称“关尹”。
后来的学者们赞成《老子》中确实使用了不少楚地词语,但认为无法证实此书确与关尹有关。
近年来,出现了老子随王子朝奔楚的说法,或真如此,就可以解释“楚地词语”这件事了,此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道德经》中的“道”,肯定不是“道路”之“道”。无疑,“道”之本义是“道路”。《说文》即曰:“所行道也。”
老子,将“道”引申为“规律”“本源”。
他说:道“先天地而生”,“为天地母”;“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他也说不清“道”是谁的孩子,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他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老子》
这就是所谓“道无形”。也就可以理解,《老子》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之含义,是说“道”是可知可行的,但又非具体有形固定不变的。
老子并不隐晦他对“道”之探索也存在遗憾。他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所以,《老子》书中,还称“道”为“象”“朴”“无名”“小”“一”等等。
可见,老子感觉到、察觉到宇宙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形而上”的“规律”和“本源”的力量,自己也在苦苦探索中。
《道德经》中的“德”,是“形而下”。
他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首先,“德”是从“道”那里来的,被万物所畜含,作为万物的特性而存在。正所谓,德者得也。其次,“德”须服从于“道”。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万物的特性,来自“规律”“本源”,服从于“规律”“本源”。
再次,反过来说,“道”也离不开“德”。“道”不是虚无缥缈完全虚幻的存在,而是与“德”是密不可分,相融相和的关系。他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道生之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李耳
“道”与“德”这种密不可分,相融相和的关系,体现在《老子》中的丰富辩证法思想,不详赘述。
《周易·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天道”;“人文”,则为世间治理的“人道”。
老庄道家和孔子儒学,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老子从一开始,就更关注“天道”,希冀从中总结出规律性、本源性的哲学。孔子及其儒学,更关注“人道”,所以更偏重人伦道理。
老子的学说是上古先民对宇宙规律探索的继续;而儒学则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更直接反映。
《老子》不是没谈到他的社会观,不过,书中所体现的,只是他对现实世界中诸侯争权夺利的不满而已。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探索,表现出了对诸子百家争宠于权贵更的不屑。
老子和庄子,都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级的哲学家。
IT百科:
富士相机怎么注册延保 松下相机怎么关闭电子快门 笔记本喇叭怎么升级
网者头条:
邮政快递有什么设备 厦门现在什么快递能用中通 申通快递自己的驿站叫什么 海盐韵达快递为什么不派送
王哲博客:直播注册什么平台好一点 seo优化需要掌握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