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人文

纪至今强大王阳明:第17世孙频出能人,18世裔孙中,却有人毅然出家做大和尚史上唯

纪至今强王阳明:第17世孙频出能人,18世裔孙中,却有人毅然出家做和尚史上唯

王阳明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儒”,这与现代的很多公司相比,他不仅文武双全,无疑寿命是极长的了。究竟是什么让它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呢?始建于千年前,而且开创了心学。他的学说,寺庙建筑的先驱金刚组的建立源远而流长,不仅影响了明清两代和近现代,据金刚家族的《金刚氏系图》记载,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公元578年,都深受其学说影响。

王阳明逝世492年后的今天,日本用明天皇的圣德太子从异国邀请了金刚家族第一代建筑工匠金刚重光,其学说依旧在影响世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及早水、永路等其他寺庙楼宇建筑工匠共四人来到日本,历经几百年后,率众在阪于593年建成了四天王寺,王阳明的家族血脉依旧在延续。如今,以祈求保佑日本的国泰民安。此时正是隋朝建立之初,其后人数量繁多,亦是日本的飞鸟时代,仅浙江绍兴一地就已达到200多人。

绍兴这200多后人中,王阳明的第17世孙王书铭:为绍兴王阳明后人中的核心人物。

王书铭生于1935年,他的父亲王祝三是王阳明的16世孙。但相比先祖王阳明,王祝三因为生在乱世且家境不好,所以,他并未接受正规的教育。成年后,他一直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

也因此,幼年时,王书铭的经济条件很差,他的三个哥哥都早亡了,他的两个妹妹也已不在人世。唯独他和一个姐姐,幸运地在活下来了。

王书铭的父亲很崇拜祖先王阳明,可因为时运不济,他对王阳明的学说一无所知。因着这份崇拜,他砸锅卖铁也要送儿子王书铭上学,他经常说:“王阳明的后人,不能没文化。”

王书铭一直觉得:以自己当时的家境,而能接受教育,是难能可贵。所以,他打小便格外珍惜读书机会。

王书铭记得,小时候,每次只要看到自己趴在桌子前看书学,父亲就会格外高兴,他甚至多少把自己当成了振兴家族的希望。

从父亲的口中,王书铭知道了王氏家族衰落的背后原因。

原来,王阳明死时,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继子王正宪(从弟之子)和老来子王正亿(亲生)。

王正宪和王正亿都曾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锦衣卫副千户和新建伯(封号)。可后来,随着子孙的不断增加,王阳明爵位的承袭就出现了问题了。

王阳明

王阳明第三代爵位继承者王承勋的长子王先进膝下无子,于是他便想把爵位传给弟弟王先达的儿子王业弘。没想到,王业弘的母亲不仅不感恩哥哥将爵位传给自己儿子,竟还言不惭地说:

“他王先进没有儿子,爵位自然传给我老公,由老爸再把爵位传给我儿子,难不成这爵位还会飞掉不成?!”

王业弘母亲的话彻底激怒了王先进,他于是一怒之下决定收养同族中的王业洵为子,以继承爵位。这王业洵并非王阳明的嫡亲后代,他料想自己的爵位迟早会被王先达抢走。于是,他便散布说法,称:王先达也并不是嫡亲的,而是抱养的,爵位应当由王承勋弟弟的儿子王先通继承。

这样一来,关于爵位的争执就越来越复杂了。最终,两家竟对簿公堂。

任何时候,“和为贵”,而“不和”,则会招致各种灾祸。果然,王阳明后人为了爵位不断打官司的结果是:家族渐渐没落,且出了人命了。最终,王业弘因不满官司结果而自杀;而打赢了官司的且承袭了爵位的王先通,则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斩杀了。

自此时起,王阳明家族的后人便一直在走下坡路。到清朝时,王阳明一脉就此慢慢衰落了。后来,王阳明家族的后人中的多数竟都只能做些小买卖,或是帮人做工,能够读书的越来越少。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氏族人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后,终于在近现代再次振兴了。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重振王氏家族,和他们痛定思痛后的觉醒有关。近代的王氏族人开始意识到:王氏家族会没落,与家风没被传承有关。于是,他们决定将王阳明 “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的家风传承下去。

果然,将家风传承好后,这一支的族人中出了很多真正的读书人,其中,近现代的王书鸿老先生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弟弟王书翔则是浙江科技的高级工程师。

他们和王书铭一样,属于王阳明的第17世孙。

王书铭

王书鸿在教育下一代王氏族人时,也非常注重让他们努力研王阳明的学说和为人。幼年时,他觉得父辈对他影响最的方面就在于:他们用王阳明的学说,引导他走到了正道上。

而谈到如何走到正道上时,他说:“先人王阳明的学说早就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是立志。”而关于如何立志,他的答案非常简单:“读好书,做贤德的人,以对社会做贡献”。

这个答案,和王阳明在几百年前的那句“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贤德的人”,是一脉相承的。

如今,王书鸿家的客始终挂着王阳明的画像,他还有个一个传承下来的王阳明先生和这个世家的故事的“纸袋”,这个纸袋的封面写着‘永远保存、代代相传’这八个字。每个字下分别着重画了八个圈,以示重要。

相比王书鸿,出生在王阳明所建的伯府里的王书铭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那一族虽然也已知道传承王阳明家风的重要性,但因为父亲和祖父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缘故,他对王阳明学说和为人的了解,几乎完全靠自己。

关键,在他的成长路上,他遭遇的坎坷也相当多。

王书铭出生前几年,他们家的祖屋伯府遭遇了一场火,这场火加剧了王家的贫穷。这场火烧毁了伯府和周边建筑,导致整个府第只剩下了石门框、饮酒亭、观象台、碧霞池等遗迹。

今天的王衙弄,原是王阳明府第内的一条通道。

这场火,让王书铭的父母遭受了巨磨难。此后,他们依旧住在伯府,王书铭出生,便是在伯府。

王书铭十多岁时,伯府再次遭遇了一场火。这次火后,王书铭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了。可即便如此,父亲也依旧咬牙坚持供他上学。

18岁那年,王书铭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美术学院)油画科,四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浙江教育主办的《中小学教育通讯》杂志社工作。1958年,他又被分配到杭州第学当美术老师。

做了教师以后,王书铭终于能有时间静心研究王阳明学说了,此后的每个寒暑假,他都坚持闭门研究先祖王阳明及其学说。

王书铭所画《王阳明像》

王书铭把王阳明的家书进行了重新归纳整理,这些家书,包括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这些书信里,无一例外全是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王书铭整理后感慨:“这些家书句句箴言,作为后人我没有早些读到,真是莫遗憾。”

王书铭整理家书后说:

“先祖王阳明家规教育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他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书铭将《示宪儿》这篇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经典,这篇家书是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

王书铭通过研究以后确信:此家规“三字经”,可以作为王氏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真正接触先祖王阳明的学说后,王书铭开始将家规教育运用到教书育人上。

王书铭的家人发现:自从他开始研究王阳明及其学说后,他整个人的气质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虽是美术老师,可他身上却慢慢散发出一种文人才有的儒雅气度。家人还发现,这些年,王书铭的面相似乎也在发生变化,他的面相变得更柔和了。

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王书铭不以为然,他说:“这都是先祖王阳明给的。”

如今的王书铭已经85岁了,可因为崇拜王阳明的缘故,只要是与王阳明有关的活动,他都亲自前往。

被邀请参加第三届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时,王书铭还特地亲自创作了两幅国画《王阳明像》,这幅画他创作了几个月,为了画好王阳明,他特地翻阅了王阳明的历史画像和很多文献资料,并根据明代的一些穿着打扮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这一画就是好几个月,光是草稿就打了很多遍。他画的王阳明,总是力求形似、神似。

王书铭创作《王阳明画像》

也是通过参加这些王阳明有关的活动,王书铭开始意识到:当下已经兴起了“阳明文化热”。

作为王阳明后人的王书铭却在看到社会各界争相学王阳明时,又喜又忧,他喜的是先祖的学说将会被传承下去,他忧的是:世人若一味拔高先祖,误以为王阳明思想可以包打天下,那就有陷入“迷信”的可能。

也因为这层担忧,每次参加类似活动时,王书铭都特别强调:

“学王阳明,应该在学过程中提倡‘致良知,行良知’,真正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冷静、科学地看待王阳明。”

每次发言时说完这句后,他都不忘停顿一下补充道:“时代需要王阳明,但只有王阳明是不够的,不应、也不可能独尊王阳明。”

“阳明文化热”兴起后,王书铭也开始关注家族族谱的重新修订。因为战乱,加上王氏家族曾有过内乱,所以王氏族谱失传已久。

因为王阳明后裔众多,仅仅绍兴就有王阳明后裔200多人,所以族谱的修订是一个工程。王书铭为族谱的修订花了不少精力,他觉得:王氏宗谱编修过程是研究阳明思想的过程,也是学传承阳明思想的过程。

王书铭将老谱转交给修谱负责人

王书铭也希望王阳明后人能更加团结,且将王氏家风传承下去,他希望家族后人中,能真正出“贤德之人”。

在众多后辈中,王书铭一直十分关注妹妹的儿子的成长。妹妹在儿子范纪芳出生后便去世,之后,范纪芳便一直处于孤苦无依的境况。他后来毅然走出了一条潜心修行、弘法利生的路,这也和他面对的各种痛苦有关。作为王阳明第18代裔孙的范纪芳,出家后做了炉峰禅寺方丈暨戒珠讲寺住持净芳和尚。

范纪芳出家后,很多人表示质疑,他们质疑他的原因是:“王阳明最初也信奉佛家、道家,但是后来全摒弃了”。王阳明甚至还觉得:“佛教看似超脱,实际却是逃避现实。”

所以,很多人认为:作为王阳明后人,选择佛教,便是选择与先祖王阳明开创的心学相违背,某种意义上,这甚至属于对先祖的背弃。

然而,王书铭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对外甥的选择不支持也不反对。王书铭觉得,不论王氏后人的身份是什么,只要他们能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便算是对得起先祖了。

王阳明第十八世裔孙净芳和尚

如今,王书铭的外甥净芳虽然已经出家,但一些与王阳明家族有关的重活动,尤其祭祀,他都会参加。外甥的举动,让王书铭倍感欣慰。

年岁渐渐老了之后,王书铭对人事也看得越来越淡了,他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了。他始终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是老百姓的哲学,具备真正普适性。在一次采访中,他公开道: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智慧,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松弛、信仰缺失问题的精神药方……年轻人应该多读读王阳明的心学,不要急着睁眼看外面的世界,要学会向内看看内在的世界。”

而关于何谓“良知”,何谓“知行合一”,研究了几十年阳明心学的王书铭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

“‘良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遵循天与自然的运行规律;二是道德,道德包括天道、、自然,道德是做人的点;三是知识。而‘知行合一’就是将它们和实践相结合。”

王书铭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心学的根本,在于自身,在于如何向内打破。所以,他认为:要悟透心学,非得有一定的悟性才行。

王书铭与净芳

在王书铭看来,自己的儿子这一辈王家后人,比他们更幸运。因为生在和平年代的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条件研先祖王阳明的心学。

年已耄耋的王书铭如今特别关注伯府的消息,伯府是王阳明的故居,也是他出生的地方,可因为几场火,如今这里已经面目全非。

2020年,5月中旬起,相关门开始对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结束后,据说,这里将有望被重建。

回忆起伯府第二次被火焚毁的情景时,王书铭感慨万千,他不无遗憾地回忆道:

“烧剩下来的楠木,亲戚们都拿去做家具了,那些楠木是当时为了建府第而从福建运过来的,哎!”

伯府(王阳明故居遗址)

不得已搬离伯府后,王书铭曾数次回伯府看过,对于自小在伯府长的他而言,那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如今,研王阳明心学后,这个被定义为王阳明遗址的家,于他而言,意义自然也更加深远了。

最近一次回“家”时,看着这些熟悉的石板、石条,看着周围各种保护措施,他那么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再也不可能住回来了”,可他也那么明确地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向他走来……

标签:王阳明 王书铭 家族 王业弘



IT百科:

路由器怎么加扬声器外接 彩虹wifi 电量怎么设置 华为手机怎么显示半屏


网者头条:

榆次古董买卖搬哪了 赵佶的的字画值多少钱一套 现磨翡翠怎么挑 和田玉石镯子怎么挑选好坏


王哲博客:小红书新号笔记审核需要多久 云南seo培训哪个好点

相关文章

诗意人生 - 用文字书写内心风景

诗意人生 - 用文字书写内心风景生活中的诗意并非只存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中,更多蕴藏在我们内心的世界里。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捕捉那些温暖、美好的情感,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内心风景。首先,书写内心的诗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