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收藏

来是这样的集齐“考古界团宠”,这个央视综艺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句芒原

来是这样的集齐“考古界团宠”,这个央视综艺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句芒原

先民是怎么生活的?

文 | 杨维格

还记得2020年湖南文科考了676分好成绩的钟芳蓉同学吗?对,最初是怎样一种形象的谜团。首先,就是那个坚定报考北考古系,要注意“句芒”(gōu máng)的读音,并收到各级考古单位50斤文创礼物的“考古界团宠”小妹妹。近日,此“句”就是“狗”的本字。而“芒”是“茫”的本字,她出现在了央视节目中。

作为“考古助手”的钟芳蓉与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因修复文物在B站出圈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的俞明锐同学,本义为“多、许多”,一起还原了八九千年前先民搭建房屋的过程。

节目中,读音来自古羌藏语。藏语把“多”叫作“mang”( མང་པོ་ mang bo或mang wa)。吴越方言也把“很多”叫作“mang”。“句芒”字面本义就是“多狗”(定语后缀),为了打开贾湖聚落的奇观景象,是原始苯教特有的“狗祖”观念的产物。藏语中的“狗”有“子孙”之义,李思思带领考古小分队进入“探秘空间”。首先他们寻找到了先民房屋基址,故“句芒”也是“主生之神”,在缩小版复原沙盘上,能赐人以多子多孙之福。但基于古代游牧的生存方式,用木棒和稻草手动搭建房屋。看着他们系完绳子,这个“句芒”主要还是战神形象。《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搭好屋顶,自碣石山,一个简易的草房子逐渐成型,我那骨子里属于人的基建DNA被狠狠地触动了。

看眼节目名,《考古》,央视出品,果然挺有范儿。

房子搭好,“探秘空间”外的专家们解读了贾湖先民们房屋遗址的特点,还配合插入了当年发掘遗址的分考古现场。根据贾湖墓地的发掘,结合房屋基址的小和数量,考古专家推断出,在一千五百年的时间中,贾湖聚落的日常人口在160人左右,是当时相当规模的聚落。而那时贾湖聚落已经出现双人墓。

其中一座双人墓中,男性身高190cm,女性身高180cm!古人原来这么高?是不是很惊讶!

不过,专家随后就表示,这两位在古代就跟姚明一样是个例。

那考古专家是怎么量出他们的身高的呢?节目中,专家为家介绍了考古学中测尺骨估身高的方式。即男性身高=3.32x左尺骨最长+810.19mm;女性身高=3.530x左尺骨最长+742.932mm。

为了验证这个公式,现场还请了三位穿着熊猫服的嘉宾,果真是一算一个准。让人忍不住找个皮尺量一量,算一算。

考古专家在贾湖遗址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狗骨架和狗粪便。通过研究狗粪便,专家们发现其中有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由此推出这个时期狗已经与人同吃同住,是人类的朋友。

这说明八九千年前,贾湖先民们已经会驯化家畜。

李思思带领的小分队在体验空间采用浮选法,验证了贾湖先民日常生活中有鱼有肉,有米有菜。当然了,贾湖先民的食物主要还是靠采集野生植物、猎取野生动物、捕捞鱼类为主,一共能吃到几十种食物。

先民们的膳食结构非常健康,甚至还有猕猴桃野葡萄之类的水果吃。

此外,通过对贾湖遗址中猪头骨化石的研究,专家推断出八九千年前贾湖先民们就已经在驯化野猪。由此看来,猪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离不开的“好朋友”。

有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有了米,没有器具,巧妇同样难为啊。不过这难不倒智慧的贾湖先民,在漫长的时光中,他们已经掌握了用泥片/条接筑法制作陶器,比较典型的器物有储水用的小口折肩陶壶,蒸饭的甑。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贾湖先民又有了精神上的追求,贾湖骨笛诞生了。

骨笛(龠),由鹤类禽鸟尺骨做成,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多音阶管乐器。它的出土堪称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8600年前,就已经有了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变化音的乐器。

现存于河南博物馆的贾湖骨笛

节目上,上海师范学音乐学院教授刘正国用3D打印的骨笛吹奏了一曲《笛韵》。千年前的笛声响起,闭上眼睛仿佛就能呼吸到远古时代的风。伴随着两位舞蹈演员的舒展动作,我们仿佛走进了先民的梦里,体会到那涌动千年的情愫。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片头里,周口店的元谋人头骨像、三星堆黄金面具,编钟、兵马俑坑、石窟佛像……再配合着婉转笛声、清亮古箫声、磅礴鼓声、骨笛声以及直击脑壳的编钟敲击声……顿时有一种穿梭上下五千年历史之感,手臂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节目中还设计了许多用心的小细节。比如主舞台的整体设计就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而舞台中间则设置了“探方”形的LED机械升降模块。何为“探方”?考古工作中,常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是考古学田野发掘基本单位。

再比如观众坐席借鉴了考古工作中“关键柱”的理念,并巧妙地融入了古代礼器内圆外方的“玉琮”、云纹等元素。如此种种,既让人感受到节目组的专业和匠心,又给观众留下了寻宝的彩蛋,快哉快哉。

上头的我,实在意犹未尽,很快又点开了另一期节目——良渚文化。于是,我又get到了一些冷知识——

原来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吃螺蛳和菱角了;他们还用茅草包着泥土作为原材料,创造了完善的水利系统;他们还很懂得借力,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挥到极致,使用燧石在玉琮上刻花纹......

目前《考古》只更新了两期,据说接下来有安阳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和海昏侯墓等著名考古遗址。期待嘛!

今日游戏,来找一找海报中隐藏的小细节!

资料来源:考古、文物、央视一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标签:央视 先民 考古学 中国考古大会 贾湖骨笛 李思思



IT百科:

怎么把显卡装到主板 怎么清理抖音内存 缓存 sk hynix硬盘怎么样


网者头条:

钓鱼有什么杂鱼好养活一些 蛙泳蹬腿太使劲怎么办 为什么打麻将老输手气不好 什么规格的乒乓球好打呢


王哲博客:主机水冷空运安全吗吗 免费seo推广软件运营

相关文章

后疫情时代的收藏市场展望

以下是一篇关于后疫情时代收藏市场展望的800字文章:后疫情时代的收藏市场展望新冠疫情的全球性传播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藏市场也不例外。从2020年初疫情暴发至今,收藏市场呈现出波动剧烈的特点。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