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收藏

拍出万天价顶配阵容打磨1年,央视年底大招来了:这档综艺,拍出了中国考古的气派!河南兄

继《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之后,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鉴宝节目创造了不少致富神话,央视又放招了!

11月20日,也吸引着无数人,《考古》开播的消息刚刚官宣,受此风的影响很多家庭慕名把传家宝拿到鉴宝节目鉴定。希望让鉴宝专家估个好价钱,立马就冲上了热搜,同时想通过电视媒体这个途径吸引更多的买家。不过在当时有河南一对兄弟去鉴定传家宝,引来4亿多望穿秋水的网民们奔走相告:

2021年是现古学诞生100,专家刘岩估值3万元,由中宣领头,用17万收购后拍出了8700万的天价,广播电视总台、文物、社会科学院耗时整整1年,河南兄弟怒而状告专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009年9月,才策划出了这档“国内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

《考古》,河南的朱氏兄弟拿着家传的画去鉴宝。刘岩专家一看,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维度”,这个东西是老东西但并不是真迹,一口气集齐了考古界12个“王炸级”的古代遗址,应该是民国仿清朝乾隆御笔的《嵩阳汉柏图》。朱云兄弟的暴富梦瞬间破灭,邀请来的嘉宾基本都是当年亲手参与发掘的一线考古学家。

为了让冷冰冰的遗址和文物“活起来”,央视还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使用AI+VR裸眼3D技术,集时空探秘、全息影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打造出了一种“沉浸式”的考古体验,现代感直接拉满。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队策划+王炸级遗址+亲历者讲解+科幻片式拍摄,有网友评价:“学中国历史,这才是顶配级的师课!

考古百年,该从何处出发?《考古》第一集,选择让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良渚遗址打响头炮。

图:文物

为什么是良渚?

作为这一集的“考古推广人”之一,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宁远在阿信家最近出版的新书《考古: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中,对此有着更深入的解读。

两相结合,阿信今天就来说说,良渚遗址,何以能成为“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从而彻底让世界上那些认为只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声音服气的

良渚一铲子,五千年

华夏地,史前考古遗址,犹如星罗棋布,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在《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将之诗化地形容为“满天星斗”。

但长久以来,史学界的普遍观点却是“东周以上无信史”,夏商周三代之前的历史主要是基于传说,缺乏考古学的支撑,在国际上仅有商代以后的3400年历史是被承认的

直到良渚的发现。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1986年,距离良渚发现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但“良渚”究竟在哪里,几乎没人说得清。

带着这一疑问,同年,在王明达的主持下,余杭反山遗址开始发掘,这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他也因此被称为新良渚考古的第一代。

王明达,图:《考古》

刚开始,考古队整整挖了20多天,只找到11座汉代墓葬,终于在第25天的午后,汉墓之下,一只嵌玉漆杯露出了朱砂红,5000多年前良渚古人的墓地方展露眼前。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考古队只能用身边仅能找到的竹竿制作一个简易搭架,将人悬在墓坑之上提取器物。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在这座编号为反山12号的墓地中,总共出土随葬器物647件,几乎涵盖了良渚玉器所有的器种,是所有良渚文化中等级的墓葬

其中有两件“重器”,一件是有着“玉钺王”之称的巨型玉钺。

钺,在的传统礼制中,代表着军权,而玉,不是寻常易得的东西,更是高贵身份的体现,玉钺,综合起来,就有了“王”的象征意义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另外一件重要发现,就是“玉琮王”

这件玉琮重达13斤的,是目前已发掘的良渚玉琮中最、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真正重的发现,还是在玉琮出土清洗完毕后的一次拍照中,偶然发现的。

“玉琮王”的四面中间的直槽处,有两幅纤细隐秘的完整“兽面纹”,通过显微镜放后才发现,良渚先民居然在1毫米宽度的地方,纤毫毕现地刻画出了5到6条纹路,堪称“史前微雕”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再仔细一看,这哪里是原来一直以为的装饰兽纹,这是一双抱着兽首的双臂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几乎在良渚文化出土的每一件贵重器物上都有的图案,其实是一枚“神徽”

神徽的上,是一个头戴羽冠,有着倒梯形脸的人,下是一个有着重圈眼的类似老虎的动物。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现代人不借助任何科技,要想向良渚先民那样仅凭一块燧石去复刻这种精度的图案,几乎不可能。

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文创”,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玉琮王代表了良渚文化的制玉技艺,更是将玉琮的起源从两千多年前的周、汉,直接往前推进至距今五千多年

对玉文化与文明关系,王明达解释道:而无用的艺术品的产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可以说玉器是特色文明的最主要的指示物

匠人营国

解码“基建狂魔”的历史传承

新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86年反山墓的发现为代表的“遗址群考古”,以及第二阶段的“都邑考古”。

而接下来要说的2006年的一场“石破天惊”的发现,就属于第二阶段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考古人员在莫角山宫殿区遗址附近发现了一个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再往下3米多深,是一个型工程的遗迹。

城墙结构,图:《考古》

从2007年开始,考古人员开始以葡萄畈遗址为基点,向南向北做延伸钻探,经过半年多的野外发掘,发现了总长度将近7公里的类似工程遗迹。

由此,考古人员可以基本确认,这是一座以莫角山宫殿为核心的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其中外城占地面积是故宫的8倍

城址区三重格示意,图:《考古》

良渚古城的选址,在两山之间的中心位置,是以“天地之中,以山为郭”的概念来设计规划的。

王宁远老师在《考古: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指出,古河道两岸台地密布,为石玉器、漆木器、骨角器以及木作 3 的专业作坊区。

在莫角山宫殿的南面,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粮仓,近一万平方米,底下出土的炭化稻米将近20万公斤,表明稻作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和同时期的文明相比,单算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宫殿区所需要使用的土方量,就已基本等同于以胡夫金字塔为代表的三个金字塔群的总石方量

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这些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有文字的古城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人口量的估算上,良渚古城都超过了他们

历时性研究表明,良渚古城的顺序是:宫殿和王陵建造于距今5000年,城墙建造于距今4800年,外郭则更晚。

距今5000年的良渚遗址复原图,图:《考古》

良渚古城的规划设计可谓百年计。其规划视野之宏,建造技术之科学,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浩工程,只有的力量才能完成,是良渚王国意志的产物,同时也是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5000年前的一圈土石城墙,勾画出良渚王国的统治中心,缔造了“”之前地上的一个奇迹

高科技介入

发现良渚古国更隐秘的秘密

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以玉明礼,饭稻羹鱼。历经70年的考古发掘,良渚先民的生活景象跃然纸上。

但仍然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良渚古城自然条件并不算理想,夏季洪涝频发,冬季干旱断流,良渚居民因何可以在此安居一千多年?

最近十几年,在国际考古学界引入了利用遥感RS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古代遗址的新方法

得益于一张拍摄于杭州上空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卫星图像的揭秘,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找到了5000年前良渚的水利系统。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2011年,在这张的卫星影像上,王宁远在不经意的一次鼠标操作中,无意中找到了完整良渚水利系统的秘密。

良渚人利用山体间最狭窄的地方,用人工坝的方式把它填起来,中间就会形成一个库区,发水的时候,先用高坝拦洪,下半年缺水的时候,再往城内放水。

高坝系统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图:《考古》

其中的秋坞水坝和石坞水坝,历经5000载风雨至今发挥着作用

经过考古发现,这些水坝的建造年代甚至要早于良渚古城城墙的建造年代。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王宁远老师供图

而且在当时,整个水坝的建造,在没有遥感卫星的情况下,如何在超视距范围外规划建造如此复杂的水利系统,可能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工程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良渚先民在工程的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5000年前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

良渚对文明有何影响?

公元前 2300 年前后的那场史前洪水,良渚实体垮掉了,作为文明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玉文化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半个。

盉,图:《考古》

从鼎、豆、盉等陶器,也可以看到青铜时代及其以后,统一的文明对良渚文化的吸收和继承,在礼制上良渚文化对以后的文明影响深远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

虽然文献和传说里没有良渚,但良渚对文明的贡献在今天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虽然我们不能称它为最早的,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它在我们文明史的意义。

点击播放 GIF 0.0M

图:《考古》

良渚遗址是实证 5000 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回顾考古走过的百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考古学家只能挖简单的长条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的标配还是手铲等基础工具,如今,规模的探方发掘与海陆空多手段考古已不是难事,量的高新科技手段都运用到了考古领域。

这不仅是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亦是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生动体现

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

1936年,良渚的发现者施昕更先生在《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的卷首语中有着很好的总结:

历史明明告诉我们,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博坚强的文化,所以我们生存在这艰巨的时代,更要以最的努力,来维护来保存我国固有的文化,不使毁损毫厘,才可使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

15位考古学家讲述

15个影响历史的遗址

收藏100年考古的重要时刻

史学名家冯天瑜领衔著述

重新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构建长江文明文化体系

-End-

编辑:楚旂 | 审核:Yoyo

2021.12.8

标签:



IT百科:

cpu负载率怎么计算 天语手机主板多少钱 绝地求生显卡驱动怎么还原


网者头条:

真品古董哪买的便宜又好 邱汉桥的字画多少钱一平尺 翡翠手镯怎么养成系列 四大玉石推荐语怎么写的


王哲博客:绝地求生买衣服网站 网站seo优化实训报告

相关文章

藏品保护的艺术:收藏品的保养技巧

藏品保护的艺术:收藏品的保养技巧收藏品一直是艺术品鉴赏者和历史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无论是绘画、雕塑、陶瓷还是其他文物,都需要得到妥善的保管和保护,才能确保它们能够永久保存,为后人传承。作为收藏家,我们有责任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