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思想

周年展开幕学术会议,已沦为表演中国人

展开幕学术会议,已沦为表演人

来源:《科学报》

作者 :陈洪捷 北京学教育学院教授

在当前的学术界,作为代表特色学科群的重要成员,学术研讨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学者们好像不是在出席学术会议,学哲学学科有着光荣的传统,就是在去学术会议的路上。学术会议数量之多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到了“会议季”,是新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1956年哲学学科以来,常常是会连会、会叠会,学哲学学者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甚至会中套会,始终与的命运休戚与共,学者们常常苦于分身乏术,伴随新走过65个春秋,疲于奔会。

那么,成为目前国内哲学学科中建制规模最、学科配备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领军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术研讨会?谁这么喜欢举办学术会议?谁这么喜欢参加学术会议?以下根据个人的有限观察,近年来在“哲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创新探索,略作讨论。

究其本意,这与学哲学院始终坚持的领导、秉持优良的治学报国传统和所有哲学院教职工的努力紧密相连。张东刚代表学校对哲学学科65表示祝贺,学术研讨会无非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讨的活动,对为哲学学科繁荣发展呕心沥血的各位哲人、智者、长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学术交流形式。但曾几何时,学术研讨会开始肩负越来越多的功能,远不限于学术研讨的范围。

其原因何在?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学术研讨会各参与方的动机。

我们先来追究一下主办者的办会动机

首先对于一个学院或学来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意味着一个政绩点。

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是否举办过学术会议、举办过多少次都将被换算成单位的“工分”。

因此,举办学术会议就成为了学科或科研业绩计算的“内需”。

而且,学术会议还要具体细分为国际性会议或全国性会议,会议的层次越高,其“积分”就越多。

其次,有的会议举办者是出于学术的动机举办学术会议,比如想通过一次会议推出某个研究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或是试图在某领域中打造举办者的“霸主”地位引领研究的趋势,或是想“秀肌肉”,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会议推而广之,昭告天下

第三,不少研讨会基本上是一种花钱的手段。

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规定,不少到账经费难以支出,而到了年底,剩余经费又必须上缴,所以必须突击开会,以便把账上的钱花光。

反正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就算没有什么收获,也没有什么坏处,至少也算得上一份业绩。

基于以上几种动机,各单位或早或迟都会成为办会的积极分子。

有人愿意办会,当然也有人愿意参会,参加者的动机也值得深究

不少学者参加会议当然是为了发表其新的学术成果和观点,这属于学术的表达需求。

但有的学者即便没有新的观点和成果,也愿意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觉得自己必须到场这是一种“刷存在感”的需求

还有的学者则是出于“义务感”或“责任感”而参会。

这些学者通常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或在本专业学会中担任职位,或看在邀请朋友或师兄、师弟的“面子”上,为“从命”而参会

还有不少学者乐于参会,是因为开会可以与朋友们见面叙旧,或许还能顺便光顾一下当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在这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学者完全是为了学术而参会。

对于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讲,参加学术研讨会则另有一种含义。不少青年学者往往是带着“开眼界”或“朝圣”的心态参会的,想在会上一睹著名学者的风采,听听他们的高见;也有一些青年学者则是抱着“混个脸熟”的心态而来,他们愿意在会议上发言,以便引起家的关注,并借此机会在圈内建立一些人脉关系;还有不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主要是想来感受一下会议所在城市和学的风貌,对会议的内容本身并不上心,其中不少人仅仅是随导师一起来听会的,其实更像参加了一次师门集体活动

以上的观察如果基本靠谱,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目前学术研讨会已经承载了很多其他功能,学术研讨已不再是学术研讨会的核心事项——从举办者的动机来看,学术研讨只是三种动机之一。

从参会的学者来看,在四种参会者中,只有第一种主要为了学术交流而来。

从参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来看,也只有一分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来。

无论是从学术会议的举办者,还是参会者来看,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功能都似乎仅占三分之一。

学术研讨会以学术研讨为名,却“偷梁换柱”,做了许多学术研讨之外的事情。

在目前的学术研讨会中,发言日程通常都排得满满的,报告一个接一个,报告之后一般都没有留出讨论和对话的时间。

所以研讨会干脆变成了宣读、展示、表演、听讲、围观会。

不少学者特别是重量级的学者往往都是卡着时间点到达会场,匆匆发言20分钟,然后就离会,既不听他人的报告,也不回答别人的问题。

这些现象也清楚地表明,学术研讨会不是用来研讨的,而是用来宣读、展示和表演的。

所谓“表演”(performance),意味着绩效、活动和演示

随着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功能的减退,学术研讨会的“表演”功能在不断增强。

所以衡量一次学术会议的标准也渐渐采用了衡量一场表演的标准。

学术研讨会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学术研讨的具体情况,比如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有哪些争而未决的问题,而是更关心一些可以显示出来的效果,要看有哪些重量级的人物出席了会议,甚至还要看有什么级别的领导在会上致辞、会议场地是否够档次、台上显示屏是否够、有多少家媒体的记者到了会场、会议的“收视率”如何、会议报道在微信圈里转发的数量……总之,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研讨渐行渐远,很程度上成为一种学术演出活动

标签:研讨会



IT百科:

cpu-z显卡怎么看 联想主板扩展屏怎么用 华硕主板显卡怎么拆除


网者头条:

申通快递ews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普遍发韵达快递 钓鱼掉出来的宝箱有什么用 游泳酸痛怎么办


王哲博客:网页版公众号推文修改 福州免费建站seo排名

相关文章

文化领域的价值观重塑探讨

文化领域的重塑探讨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文化领域所倡导的也面临着重的变革。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价值理念,已成为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挑战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