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性的美好交织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的力量,描绘出人性的复杂和美好。文学作品往往能深入洞察人性的本质,反映时代的脉搏,触碰读者内心的共鸣。人性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并存,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一
前两天,青岁却知生郁伤?夜读树杪正悬一盏月,住在乡下的母亲打来电话,勤读已是二更天。未闻鸡唱初鸣晓,说她生了一囤子“不用刀切自来菜”,不抵衣单夜气寒。秋归一夜秋风催露寒,让小弟给我送来,几双残树笑霜繁。群峰可见雁飞过?碧水愿偕君畅还。重阳抒怀桂蕊羞颜菊蕴香,说是不加生长素,中秋纯酿醉重阳。莫嫌夕照难怀远,都是自然生长的,却傲霞晖情万方。酒与诗酒香不断杯何尽,比菜市场、超市卖的味儿纯着呢。我有些懵,醉意渐浓诗自来。触动灵犀生美韵,“不用刀切自来菜”是什么菜呀?母亲笑眯眯地说:“你忘了呀,吟岀新律慰心怀。作者档案:蒋龙生,抽筋菜、眼子菜,湖南永州人,刀不切自来菜,现居长沙,小时候常给你们几个念叨呢。”
我一下记起来了,为偌岁数还如此幽默的母亲而欣喜,她说的是农家极易生发、也是冬天最为寻常的豆芽菜。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黄豆芽白生生、黄微微,细细长长、柔柔弱弱的模样,想起它那甜甜脆脆、醇香耐口的滋味......
豆芽菜应该是我们的国粹,为黄豆芽、绿豆芽、黑豆芽和小豆芽的总称,是众化的传统菜肴,多指黄豆芽菜。豆芽是冬春之季一种常见的蔬菜,在塑料农膜还没有出现,温室棚技术没有得到应用的年代,冬季的蔬菜十分奇缺,豆芽却一枝独秀,因其简便易生、物美价廉,成为一道清香爽口、营养丰富的风味美肴,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豆芽古称豆蘖、豆黄卷,因其长一寸许,状若如意,故还被称作“如意菜”“称(寸)心如意菜”,有的人家年初一要吃一盘豆芽菜,以祈求一年之中事事称心、件件如意。豆芽在我们的印象中,多是蔬菜中的“弱小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形容一个人身材羸弱,都要说他“长得像根豆芽菜”。不过,别看这豆芽细细弱弱,可它是古今通吃的宝贝呢。
豆芽的历史可谓悠久,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书于汉代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载有“豆黄卷”,“造黄卷法,壬癸日(指冬末春初),以井华水浸黑豆,候芽长五寸,干之即为黄卷。用时熬过,服食所需也。”这样培育出的豆芽,称其“味甘平,主湿瘴、筋挛、膝痛”,说明当时豆芽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了。不过,豆芽长期以来主要用于医药养生之食。
南朝时梁代的陶弘景云:“黑豆蘖芽,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服食所须。”
到了宋代,豆芽才作为冬令蔬菜加以培育。最早记载豆芽菜培育方法,始见于宋代林洪的专著《山家清供》:“温陵人前中元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内,铺沙植豆,用板压。及长,则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侵也。中元则陈于祖宗之前。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文中的生豆芽之法与我们现在的培育技术相差无二,记述的烹饪方法也较为详细。
不仅医典医籍中记述豆芽之妙,一些文人墨客也爱着豆芽的玲珑剔透、清素爽口,写诗赞之。南宋诗人方岳作有一诗《豆苗》,将豆芽的培育和烹饪、食用过程描述得细致入微,诗曰:
江南之笋天下奇,春风匆匆催上篱。
秦邮之薑肥胜肉,远莫致之长负腹。
先生一缽同僧居,别有方法供斋蔬。
山房扫地布豆粒,不烦勤荷烟中锄。
手份瀑泉洒作雨,覆以老瓦如穹庐。
平明发视玉髯磔,一夜怒长堪水菹。
自亲火候瀹鱼眼,带生芼入晴云碗。
碧丝高奈涎滑莼,脆响平欺辛螫蔊。
晚菘早韭各一时,非时不到诗人脾。
何如此隽咄嗟办,庾郎处贫未为惯。
方岳写的是绿豆芽,他是把豆芽作为斋食来写的,不仅把如何培育交代得甚为清楚,而且描述的色香味令人垂涎,结尾以南朝庾杲之乐贫乐道之典,说明清贫、朴素的生活一样养人养性。
豆芽为寻常人家佐饭糊口的小菜,到了明代,豆芽渐渐登上雅之堂,开始普遍食用。明代宣德年间,一位学子陈嶷参加殿试,以豆芽为题吟诗作赋,其中经典之段为:
有彼物兮,冰肌玉质。
子不入淤泥,根不资于抉植。
金芽寸长,珠蕤双结,匪绿匪青,不丹不赤。
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
虽狂风疾雨,不减其芳;重露严霜,不凋其实。
物美而价轻,众知而易识。
不劳乎椒桂之调;不资乎刍蒙之汁。
数致而不穷,数餐而不馁。
——《豆芽菜赋》
这个考生简直妙语连珠,赞誉豆芽“冰肌玉质”“金芽寸长”“白龙之须”,把普通豆芽的生长、形态描绘得无以复加,并以物寓情,直抒胸臆,着实了得,他旋即金榜题名,后被朝廷委任为浙江道御史。
明代还出现了制作豆芽菜的小作坊和贩卖豆芽菜的小商贩,说明豆芽菜已成为人们冬季餐桌上的寻常菜蔬。
晚明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向来关心老百姓疾苦,当他看到寒风中守着豆芽摊卖豆芽的一位老者,冻得瑟瑟发抖,不由同情起来,遂为他的豆芽店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好多人看了不明就里,肚里有点文墨之人抑扬顿挫念起来,并略加解释,众人这才明白,连连赞叹,老汉的豆芽生意也随之火了起来。
原来,“长”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cháng和zhǎng,不同的读音意思也不一样,前者是名词,指空间距离,后者是动词,表示长、成长。上联读音zhǎng,意思说:豆芽的价格快点涨,涨得越高越好;下联读音cháng,意思说:制作的豆芽快点长,长得越长越好;横批应读zhǎngzhǎngchángcháng,是对上下联的总结,可谓是相当精妙。
诗人们写诗撰联,赞美这廉价之菜平民之菜,医家、美食家也对豆芽赞不绝口。明代李时珍在其东方医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中云:“惟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
清代文人也是美食家的袁枚,著有被誉为“厨房圣经”的烹饪著作《随园食单》,专门对豆芽进行记述:“豆芽柔脆,余颇爱之。炒须熟烂,作料之味才能融洽。可配燕窝,以柔配柔,以白配白故也。然以其贱而陪极贵,人多嗤之,不知惟巢由正可陪尧舜耳。”末句很有意思,“巢由”即巢父和许由,皆上古之高士;尧舜,是上古两位圣明君主。袁枚把豆芽菜配燕窝,比喻为高士佐圣君,可见平素的豆芽在其心目中地位之高。
豆芽菜,是古代东方人智慧的一个小结晶,因此它和豆腐、酱、面筋并称为我国食品的“发明”。唐末宋初时,豆芽的生产技术首先传至日本,后传入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据传在清末李鸿章出使欧洲时传入西方,因此还有“李鸿章杂碎”之说。
而今,豆芽是国人餐桌上最普通不过的蔬菜,或炒或炖或煮,或焯水凉拌,一锅香辣辣的水煮鱼、热腾腾的小火锅,尤其少不了它那银亮的身影。
不仅如此,一些宴会酒席上的特色菜、招牌菜,豆芽也频频亮相,比如孔府菜中的“油泼豆莛”、江苏的“银苗鸡丝”、江西的“雀菜鸡丝”、湖南的“银针拦鸡丝”、北京的“掐菜牛肉丝”、福建的“芽心爆腰片”、杭州的“掐菜炒鸡丝”、贵州的“鸡绒银条”,等等。
一根根清清素素、白白嫩嫩的豆芽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妙手调和,渐入佳境,其素白之色、妙曼之形令我们眼眸为之一亮,及至品咂其脆爽之感、甜香之味,缭绕于舌尖的是纤纤细细之柔情,平平淡淡之本色......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IT百科:
怎么改光猫超级用户的密码 电脑怎么切换宽带和WiFi 苹果手机声音怎么弄
网者头条:
过年回家见父母怎么拍照片 手机摄像倒了怎么处理 顺丰快递为什么按体积算 什么小零食可以寄邮政快递
王哲博客:发表论文最好的网站 上海专业seo优化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