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入心,文雅生活从此开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难免会被各种杂事所淹没,忽略了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优雅与文化。但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培养,"书香"的生活方式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与满足。让我们一起探讨
在自然科学的科普入门书籍或通识读物中,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我非常怕那种出现基本常识错误、论证不清、粗制滥造或为了吸引眼球而故弄玄虚的出版物;而在人文社科方面,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则十分反感那种行文痞气、好喜功、独断臆想或有意无意忽略争议性的作品。在近些年我所读过的、国内称得上优秀的科普入门书籍中,读书也可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在自然科学方面堪称翘楚,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所谓“硬生生写出了华山论剑的风采”;而人文社科方面,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则平易近人,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扼要易读,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不过有些体貌粗。
作者写作的目标,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是要“追问人生意义”,香菇。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不是为了开心,为此在“筛选、介绍哲学观点的时候,而是为了了解真实的世界。”读书是为了安心。心如野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这个哲学观点能不能帮助我们减少痛苦,能不能让我们内心平静,能不能让我们不再空虚、不再恐惧、不再陷入物欲的无限烦恼之中”,并且在倒数第四章《永恒的终结》中还给出了一个结果: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当然,最后三章借助萨特和加缪,作者还是回到了人自身的存在上,答案可以参差多态,而人在像西西弗一样推石头的时候哄自己说这么做是有意义的,且乐在其中,何尝不是意义呢?
这看起来很像心灵鸡汤,但实际上和哲学本身的根源有关。哲学一方面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理性,这在理论合理性方面优于宗教的信仰;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永恒无限的热爱智慧境界,终极问题科学解决不了。这也恰恰是哲学的限所在,就像上面说的,理性没有办法认识企及永恒无限的东西。了解这一点,就应该知道作者绕了圈子又兜回来的原因所在。
这一圈子基本就从苏格拉底开始,兜过了神父哲学、经院哲学、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最为浓墨重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后续的意志哲学、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等,基本线索可归结为理性在追求形而上学的道路上是怎么被一步步干掉的过程。用我觉得书内很巧妙的一个例子来说,就是哲学家用手上叫“理性”的唯一工具去雕琢一块叫“理性”的石头,经过努力后石头变了样子。他们觉得自己发现了真理,但却忘了理性的石头变了后,他们手上理性的工具也变了,还得重新研究。
如果作为哲学史教程来看,那本书肯定是不全面的,比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就被剔除掉了,对形而上学贡献不是那么强的也被剔除掉了,比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内容;但作为哲学入门书籍来看,足够流利有趣,尤其从康德到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这一段写得酣畅淋漓,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简化阐述了几位师的重要思想,使得哲学的门外汉也会对其产生兴趣。其语言平实(对,说的就是你,《生活在树上》!),行文幽默,举例通俗,涉猎广泛。比如相对论、进化论、证伪主义的例子,时不时带些私货,比如对中医、对科学的看法。总体上来说,我个人是认同其对科学的看法的:科学坚持经验主义、坚持实用主义,并且完全,允许证伪、允许质疑,反对独断论。
要说缺点,那么如上文说的,体貌粗。一,从苏格拉底之死写起,圈子有点绕;二,中世纪史尤其是宗教事件与哲学结合略显生硬,这是上半做得不好的地方;三,通俗化、口语化的写法使得行文松散,细节较少,偶尔上面一个首先,然后下面其次就不知道散到哪去了;四,为了能让人看懂,本书简化、略、剔除了相当多的哲学理论和关键问题,比如康德的先天认识形式,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霍布斯的利维坦,对于唯名论唯实论问题的讨论等;五,同样,事件、人物、理论系统就出现了碎片化的趋势——换句话说,能了解事件,能知道人物,能记得关键点,但没法刨根问底,不过也算无伤雅;六,人物后面加个生卒年或者关键事件上加个年份,有助于理清时间线,尽管我们知道整书基本是顺着时间发展捋下来的。
最后扪心问一下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标签: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书评 哲学
IT百科:
平板电脑怎么收藏 cpu怎么超频1001无标题 技嘉主板的灯怎么关闭
网者头条:
邮政拒收快递需要什么信息 中通快递网站查件是什么 韵达快递为什么取消不了 仲春钓鱼有什么好处
王哲博客:英语口语学习网站大学 长沙关键词seo优化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