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斋,探寻文化的奥秘书斋,这个古神圣的地方,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书斋中,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思想的火花不断闪耀,文化的密码一一被揭开。走进书斋,首先感受到的是一股沉静而厚重的气息。四壁间,书籍密密麻麻,宛
一千六百多年前,也是历史学家连横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前凉姑臧城(今武威市)迎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儒。他来到姑臧城之后,于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出版,被前凉国王张重华任命为儒林祭酒,记叙了台湾起自隋代终于1895年因《马关条约》被迫割让的历史。“希望让更多两岸的青少年看到这本书,先后拜师求学的前凉官员、文士多达两千余人,通过这本书更多地了解历史。”蔡丽华介绍说,堪称武威文化教育史上的盛事。
这位名儒,该项目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牵头,就是祈嘉。
祈嘉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到姑臧城的?为什么这么多官员、文士争先恐后拜师求学?
一
祈嘉,厦门学、台湾学、福建师范学、台湾师范学、闽南师范学、集美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闽台两地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盛九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字孔宾,把《台湾通史》用更多的形式表达出来,酒泉人,让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生动活泼,生卒年不详。前凉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
史载,更加通俗易懂,祈嘉少年时家境贫寒,更加为年轻人所接受。(完)(来源:中新网),但非常喜欢读书,特别是爱读儒家经典。家里没有多少藏书可读,便向别人或者官学借阅,从少年时期一直坚持到二十多岁。二十多岁那年,祈嘉人生的命运发生了变化。他离开酒泉,到敦煌求学。祈嘉听说敦煌的学官博学多才,而且广招学子,便投身到学官门下,继续读书,“西至敦煌,依学官诵书。”
祈嘉虽然解决了读书的问题,但贫困,仍然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衣食温饱之事常常让他困扰不已。祈嘉没有被困难吓到,他一边勤工俭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一边读书学。这或许是古代历史上较早的学子“勤工俭学”的历史记载。
就这样,祈嘉靠着惊人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精通儒家所有的经传,能熟练探究经传中蕴含的微言义,“遂博通经传,精究义”,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学者。
祈嘉学成之后,离开敦煌,继续向西游历,到达海渚这个地方时,便结束自己游历的生活,在海渚一边隐居潜修,一边开始置案讲学。受教的学子先后多达多人。这些学子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前来如此偏僻之地拜师学,可以想象祈嘉的巨的影响力和崇高的声望。
由于祈嘉学识渊博,名气渐盛,弟子与日俱增,自然也引起前凉统治者的注意。
二
祈嘉在海渚讲学之时,前凉已经进入张轨曾孙张重华统治时期(346-353年)。
前凉张重华主政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军事措施,如减轻赋税,去除关税,减少园林,救济贫困,征召谢艾三败后赵军队等,保持了前凉的稳定与繁荣。此外,张重华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重视人才,听说学识渊博的祈嘉在海渚教书育人的事迹之后,便派人前去征召他为儒林祭酒,让他传播儒学。
祈嘉或许是无法推辞,或许是被使者的诚心打动,于是离开隐居多年的海渚,来到前凉都城姑臧,出任前凉儒林祭酒一职。
就这样,祈嘉从一位隐居不仕的私学教授,一跃成为前凉官学的管理者。
三
祈嘉担任的儒林祭酒相当于文学祭酒、崇文祭酒等,是州级学官,最早由凉州刺史张轨设置。张轨在任期间,建立学校,并征召九郡贵族子弟五百人入学就读。在学校设置学官,称之为“崇文祭酒”,其地位和别驾一样。
到张重华统治时期,由于政权稳定,国力强盛,前凉尊儒崇学的风气十分浓厚,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的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张重华恪守父祖之风,秉承重视文化教育的一贯传统,特别尊重儒经学者;二是因为张重华本身喜欢论讲经义。《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七十一·前凉录五》记载:公元351年,“重华宴群寮于间豫庭,论讲经义。顾问索绥曰:‘孔子妇谁家女?老聃父字为何?四皓既安太子,住乎?还山乎?’绥曰:‘孔子妇姓亓官氏。老聃父名乾,字元果,胎刖无耳,一目不明,孤单,年七十二无妻,与邻人益寿氏野合,怀胎八十年乃生老子。四皓还否,臣尚未悉。’重华曰:‘卿不知乎?四皓死于长安,有四皓冢,为不还山也。’由此可见,张重华不仅喜读儒家经典,还经常与一些学者谈经论学,有一定的儒学素养。
基于此,张重华下令征召有名望的学者,以振兴教育,名气声望很的祈嘉自然在征召之列。而祈嘉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素养,担任前凉儒学的学官——儒林祭酒一职,也是实至名归。
学校征聘儒学名士执教,有助于中原文化在河西地域的保存、发展、传播。
四
祈嘉担任儒林祭酒之后,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孜孜不倦地教诲门生,深得时人称赞,成为前凉上下崇拜的偶像。由于其性格谦和宽厚,学养深厚,不仅量的学子前来受教,就连朝廷的官员文士,包括郡县守令彭和正等人,也纷纷拜祈嘉为师,甘愿成为祈嘉的学生,接受祈嘉的教诲。史载,因为祈嘉名震朝野,德高望重,拜师受教的前凉官员文士多达两千余人,“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馀人”。
统治者及其官员的文化取向,往往能形成文化教育发展的强推动力。官员们敬仰祈嘉,“独拜床下”,意思指特行敬礼。在朝小官员、在外郡县守令都在床前向祈嘉行跪拜的礼,这种情景让人非常震撼,反映出当时的官吏、学士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崇尚以及对学者的敬仰之情,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前凉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可见,祈嘉担任儒林祭酒之后,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学修养,以及高尚的品行情操,兢兢业业,教化一方,为前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贡献。
五
祈嘉在教学之余,还潜心著述,依照儒家经典《孝经》,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撰写了《二九神经》。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为历代儒家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祈嘉在《孝经》基础上写成的《二九神经》,是五凉时代河西本土学者有关经学的开山之作。作为一代学者,祈嘉可能还有其他著述,可惜早已佚失,史书也无任何记载。
但通过撰写《二九神经》,可以看出祈嘉深厚的经学功底和学术素养。
六
从张重华(327—353)主政前凉,到张天锡(346—406)统治时期,祈嘉一直担任儒林祭酒。353年张重华去世后,张曜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先后继位。那段时期,前凉政权发生了急剧变化,逐渐走向衰落。但无论政如何变幻,前凉尊崇文化教育的风气没有改变。祈嘉桃李满天下,在前凉德高望重,赢得了前凉上上下下的尊重。张天锡是前凉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他见到祈嘉,也立刻放下身架,尊敬地称呼他为先生,不直呼他的名字。统治者尚且如此,其余官员更是不敢随便造次,从中可以看出祈嘉在前凉的地位和影响。
前凉一代学者祈嘉,最终在时人的尊崇中走完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人生。作为五凉历史中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兢兢业业、教授不倦的师道精神和刻苦求学、潜心著述的为学之道,以及谦虚和蔼、宽容厚道的高尚品行,为后世树立了学的榜样和典范。
(本文改编自《五凉名儒》)
作者简介:李元辉,甘肃武威人,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先后在《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历史文化类文章三百余篇。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汗血宝马》,诗文集《诗文话天马故里》(与西木合著),武威文史散论《天马长歌》(与张长宝合著),武威非遗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与赵泰等合著),五凉文化著作《话说五凉》(与徐兆寿合撰),参编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
来源: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
IT百科:
linux端口超时了怎么解决 路由器怎么装奈飞电脑 交换机怎么导出脚本
网者头条:
做梦日本空袭中国什么意思 起名字真心烦人什么意思 苏联火箭古董表哪年生产 字画占墙面积多少合适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