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民俗

造精彩人生爱上非遗㉖:击鼓其镗,声撼八方,祈福纳瑞佑壮乡家门口

造精彩人生爱上非遗㉖:击鼓其镗,声撼八方,祈福纳瑞佑壮乡家门口

编者按

“嘭,手工编织毛衣、桌布、花边等成为一种时尚,嘭嘭,融入天津人生活。佟林氏熟悉满族刺绣,嘭嘭嘭……”在马山县,以刺绣加工补贴家用,每到节日庆典、型活动、庆祝丰收、村寨喜事,后来在港口作坊学会了钩编,人们都会抬出会鼓,因为手艺好、活巧儿,多鼓齐鸣,附近跑来跟着学手艺、请教的妇女络绎不绝。佟林氏的女儿佟淑华(第二代传承人)就是在那时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会了钩针技法。解放后,用鼓声尽情表达喜悦心情。

马山壮族会鼓演奏声音洪亮,钩针编织技能成为一种生活技能,场面震撼,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为家人增添保暖衣物、装点家居生活,激昂的鼓声撼动四面八方,还可以赚取家用,让聆听者情不自禁热血沸腾。本期让我们一同关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会鼓俗,一时间,领略壮乡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壮族会鼓俗

类别:民俗

级别: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五批

地域:广西·马山

马山壮族会鼓俗,是壮族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牛皮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俗。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文化在源远流长,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与舞融合,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表明鼓从诞生起,就有鼓舞士气之用。

会鼓时使用的牛皮鼓。陈美静 摄

壮族会鼓是鼓文化的重要组成分,是南方鼓文化的代表。地处广西中的马山县有“会鼓之乡”的美誉。

点击播放 GIF 0.0M

会鼓时使用的牛皮鼓。胡兆双 摄 李彬华 制

当地壮族会鼓俗形成于宋代,至清代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警报外袭、祈求吉祥,后演变为壮族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

马山,历史上曾长期为羁縻之地,民国初设那马县、隆山县,此为马山建县之始。新之初,那马、隆山两县先后属武鸣专区、南宁专区、宾阳专区,1951年两县合并为马山县,取两县名各一字得名。据《隆山县志》记载:“击鼓之,相传已久,今犹未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每村每屯,男丁三五成群,作赛鼓之乐”。

点击播放 GIF 0.0M

壮族会鼓表演现场。韦建廷 供

每逢春节或型活动,人们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鼓声铿锵有力,节奏变化多端,持续长久为赢方。

会鼓时所使用的鼓一般为牛皮鼓。会鼓套具除了主角鼓,还有配角,鼓声洪亮、浑圆、厚重,锣和钹声音清脆响亮,点缀鼓点。壮族会鼓以鼓身声音场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会鼓时使用的牛皮鼓。胡兆双 摄

会鼓配套乐器钹和锣。陈美静 摄

在马山县同村,壮族会鼓代表性传承人韦建廷从9岁就开始学打鼓,他勤学鼓谱,钻研技艺,痴迷会鼓50多年。“小时候只要一听到鼓声就出去看,边听边暗暗记下节奏,回家便用筷子、盆来练,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和长辈们。”韦建廷说道。

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还有千万遍地重复练,如今,韦建廷不仅是当地实力鼓手,还传承着会鼓制作这门古老的手艺。

“选好材料是制鼓的关键一步,以前的鼓一般选用木质坚硬且粗的樟、榕、枫等原木段,然后用斧凿掏空做成鼓壳。”韦建廷说道。

鼓身原木材料。陈美静 摄

用刨刀把鼓壳的外立面和内立面都刨成弧形,鼓壳中间要在3厘米厚度左右,太薄密封不好鼓就打不响,鼓壳两边要薄,2厘米左右即可。

点击播放 GIF 0.0M

韦建廷在刨鼓。胡兆双 摄 李彬华 制

然后给制作好的鼓壳上油漆。用牛皮作为鼓面,再用小木棍、竹篾或藤条从四周拉紧定型,一面壮族会鼓便制成。

原木抛光上油,制成鼓。陈美静 摄

“壮族会鼓与其他鼓有所不同,不仅鼓身较长,还保留了黄牛皮上的毛,此外,采用竹篾拉紧固定的方式,可以根据会鼓声音的洪亮程度随时调整。”韦建廷说道。

会鼓保留了黄牛皮上的毛。陈美静 摄

用小木棍、竹篾四周拉紧定型。陈美静 摄

传统的会鼓既是壮族人的精神乐器,也是必不可少的稻谷容器,春节赛鼓结束后,人们便把鼓面取下,挂在高处,鼓身则用于装盛谷物,待来年再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会鼓的使用更加广泛。人们在生活的各种重要场合,如重节日、庆祝丰收、型文体活动和竞赛项目等,都喜欢使用会鼓来营造欢快热烈气氛。

点击播放 GIF 0.0M

会鼓表演。 李彬华 摄制

会鼓表演。韦建廷 供图

“我们打鼓的曲牌有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现在还加入了军鼓和北方的秧歌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敲打时,多人协作,鼓声响如春雷,锣钹齐鸣,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震动四面八方,场面极为震撼,被誉为“南方威风锣鼓”。

会鼓表演现场。韦建廷 供

壮族会鼓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历经代代传承,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和以前相比,现在我们制作的会鼓更加精美,牛皮经过重复加工和定型再制成鼓面,不仅更加耐用,敲打时也会更响亮,此外,会鼓鼓谱也更加丰富多元。”韦建廷说道。

韦建廷介绍壮族会鼓。陈美静 摄

千百年来,壮族会鼓活态传承从未间断,即保留了传统的古雅,又融入现代元素。目前,马山的壮族会鼓队达20多支,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表演,壮族会鼓已成为壮的文化象征。

会鼓表演。韦建廷供图

“家想学打鼓没有鼓不行,我自己做了20多面的长鼓给鼓队用和20多面小鼓给小学生学。”现在,韦建廷是马山县中学、同小学、城西小学等5所中小学校壮族会鼓课的老师,每周都到学校教学生们打鼓。

韦建廷在教学生打鼓。陈美静 摄

“打鼓的时候一定要对准节奏扎好马步,拿鼓棒的时候注意不要拿满,留2~3厘米,这样不仅美观,还不容易把鼓打坏。此外,打鼓时要用手腕的力,不然遇到节奏快的鼓点,就会跟不上。”韦建廷边教学生打鼓,边介绍打鼓的技巧和要求。“打鼓时,不同的曲牌有不同的打法,比如在打迎宾鼓时,节奏欢快,中间跟着鼓点呐喊,身体手臂要跟着鼓点动起来,增加气势,花灯鼓则是祈福纳祥,节奏相对慢些,不同节奏用来表达不同情感。”

“我喜欢研究会鼓的各种打法技巧,编撰新鼓谱教家。”在会鼓打法技巧上,韦建廷不断钻研创新,在探寻适合教学打法的同时,也努力给群众带来形式多样、恢弘气的会鼓表演。

韦建廷在教学生打鼓。韦建廷供图

“除了热爱,我也想把马山壮族会鼓传承给下一代,只要家想学我都非常乐意教,欢迎年轻人加入打鼓队伍中。”韦建廷说道。希望年轻人通过学、体验会鼓,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变得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陈美静

本期编审丨谢琳琳

视觉设计丨韦若琳

影像摄制丨胡兆双 李彬华

校对丨吴煜衡

总值班丨曾俊峰 孙璐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标签:爱上非遗 壮族会鼓 陈美静 会鼓 韦建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IT百科:

android支持库怎么使用 macos用什么看韩剧 僵尸尖叫怎么恢复ios


网者头条:

买翡翠镯子应该怎么砍价 为什么猫咪晚上抓老鼠睡觉 狗狗经常撇嘴怎么回事 瑞梦迪宠物店怎么样啊知乎


王哲博客:镇海网站如何进行优化 晋中seo优化业务前景

相关文章

节庆风俗:缩影中华文明的民俗魅力

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庆风俗,承载着华夏子孙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从农历新年到重阳节,从清明祭祖到中秋赏月,这些流传数千年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也折射出文明的深厚底蕴。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