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收藏文化网 >> 艺术

生服务消费时光琢故事 岁月留市声宁波都

生服务消费时光琢故事 岁月留市声宁波都

地物博,距离红人堂将入驻达人的定位由以生活类为主向以文化艺术类为主转型,方言各不相同,刚好过去了一年零两个月。其间,形成的戏剧流派也是不同的。到京剧越剧,达人数量由原来的10余人,小到各地方言剧,发展到了近百人,都以一种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前进。它们结合着当地的特色文化,内容更是拓展到了文学、摄影、美术、戏曲、音乐、魔术、教育等十多个方面。作为在甬上APP设计之初便准备重点打造的用户原创内容板块,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增添删改,甬上红人堂找准自己的内容定位,不断绽放出不同的光芒。在上海,像一个扎根甬上的文化艺术百花园,也有这样一类戏剧,经由这近百位达人原创作品的轮番推送与分享,它融合百剧,激发和展示了源源不绝的本土文化创新力量,乐演人生,分佳作经由宁波晚报号、强国号及其他各种转载,最终成为新兴戏曲剧种。它就是上海滑稽戏。形成于清末的上海滑稽戏,以新剧为载体,以趣剧和滑稽穿插为源头,经过滑稽电影和剧场的实践,形成了以笑为特征、专演喜剧和闹剧的独立的剧种。

作为地方戏剧剧种之一,上海滑稽戏流行在上海以及周围吴语地区,常常以上海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擅长模仿太湖片方言,偶尔会模仿北方或广东的方言。时至今日,走进上海的弄堂,依然能欣赏到它独特的魅力。

百戏杂陈 源远流长

滑稽戏在的历史源远流长,滑稽戏艺人最早是从“优”发展而来的。《说文》阐释,“俳,戏也。”“优,饶也,一曰倡也,又曰倡乐也。”也就是说,俳优是惹人发笑的滑稽演员。俳优在表演时嘴里说着令他们乐不可支的事情,说着仍不尽意,还要表演着,互相比划着,看谁比谁更开心,谁比谁更快乐。汉代,俳优的表演往往在百戏的杂技中做穿插用,就像现代杂技中的小丑,俳优和杂技演员互相配合,有时还生出些情节来,看似节外生枝,却也十分有用,如果杂技场面持续紧张,观众容易审美疲劳,小丑们的滑稽表演恰好令观众捧腹,这就有张有弛,使演出有了调节和节奏。

据历史记载,优最早出现于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作为国王贵族的弄臣,优专以讽刺调笑为务。国王行事不当,不能直接批评,就利用优来进行调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优即便说错了话也不算犯罪。到了封建时代,优从对帝王进行讽谏,变成帝王用来讽刺臣下的手段。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石勒因一个担任参军的官员贪污官绢,就令一个优人穿上官服扮成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他。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并从一个角色发展成两个角色,被戏弄的叫“参军”,而去戏弄他的就叫“苍鹘”。

晚唐时,参军戏发展成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到了唐末五代,又改称“杂剧”,至宋,更出现了五个角色名目,并各有分工职司。虽然有了上述种种变化,但其内容仍属滑稽调笑性质,不过这时多以市井人物为取笑的对象。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俳优渐渐转变成为滑稽戏艺人,在各个时代或高调或落寞地传承下来。

清朝末年,上海的学校产生了没有唱腔、没有对白的演出形式。1907年,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在上海剧社,演绎从国外学来的“新剧”(后来一度被称作文明戏)。学生演剧和从国外引入的“新剧”有别于传统戏曲表演形式,没有程式化的动作或舞蹈,也没有唱段和音乐,很生活化。它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剧种,只是不同于传统戏曲的一种新型的演剧载体。

滑稽戏以新剧为载体,一方面以传统戏曲的优秀喜剧以及国外喜剧为榜样,演出“滑稽剧”“滑稽新剧”“滑稽喜剧”“趣剧”,如《谁先死》《三笑》《鸣不平》《遗嘱》《真假娘舅》等等,另一方面又在很多新剧中作“滑稽穿插”。

“趣剧”原是新剧每天演出之前加演的时长一个小时左右的喜剧,多由剧社的“滑稽角色”行当主演。当时一天换一出,竟积累了几百个。趣剧实际上是滑稽戏的源头。所谓“滑稽穿插”,则是新剧中的“滑稽角色”行当在戏中(包括在趣剧中)作与剧情无关或没什么必然联系的滑稽表演,这类表演有的以夸张的肢体语言为主,更多的是语言类的幽默,或以时事、社会笑话故事为调侃内容,较多一些民间流行的杂耍、戏法等“穿插”在新剧里。

至20世纪20年代,新剧中“滑稽角色”带着趣剧、“滑稽剧”和积累的“滑稽穿插”,脱离新剧班社独立演出,有了专演滑稽戏的班社、剧团,如礼拜团、星期团、笑社、精神团等。此时的滑稽戏已基本形成。据《申报》演出广告统计,星期团、笑社、精神团这一阶段演出滑稽戏各有150余个,并且都登报承接滑稽戏堂会。精神团的演出还将各种方言引入到滑稽戏中,打出“什锦滑稽歌剧”的旗帜,又让剧中人按角色的籍贯、方言“唱”各种民间小调和各种戏曲唱腔——上海滑稽戏的“南腔北调”“九腔十八调”融为一体由此开始。

寓庄于谐 雅俗共赏

滑稽戏演员在“说”“学”“逗”“唱”和形体动作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优秀的滑稽戏演员会多种戏曲唱腔、民间曲调或流行歌曲,并且口齿伶俐、反应敏捷,能讲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杭州话、苏州话、无锡话、南京话、扬州话、山东话、四川话、广东话等,而且往往以会讲混杂的方言为妙,如广东上海话、北京四川话等。滑稽戏的形体动作特别夸张,有时简直夸张到荒谬的程度。

滑稽戏经过漫长的艺术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去芜存菁,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善于从底层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利用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传达民众的情绪,揭示生活哲理,反映市民心声和情趣。在表现手法上,既继承喜剧艺术传统,又借鉴外国喜剧艺术优长,从民间说唱、杂技、相声、地方戏曲到中外话剧、电影电视、舞蹈美术,不拘一格、兼收并蓄,方言杂出、众腔并举,融汇百家、自成一体。在演出风格上,注重运用“噱头”技巧,地方特色鲜明,寓庄于谐,雅俗共赏。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滑稽班社林立:精神团、新心社、星期团、醒心社、笑社、快活团竞演滑稽戏,并在堂会、电台、茶楼、舞演独脚戏。当时的报纸每天都有滑稽戏演出和独脚戏承接堂会的广告,几家唱片公司也竞相灌制滑稽唱片,街上时不时传出滑稽演员的播音节目。那时,滑稽演员多似过江之鲫,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上海滑稽戏从业人员已达200余人。

徐半梅是早期活跃于上海文明戏舞台的多面手 , 他不仅善编能演,擅长化妆,而且是当年报纸杂志上著名的评剧撰稿人,更是话剧艺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为早期新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他编写的《谁先死》和最早翻译出版并被新剧演员化的喜剧《鸣不平》,被认为是上海滑稽戏的典型。

《谁先死》又名《活络牌位》,1914年首演之后,上海不少滑稽班社都以幕表方式相继搬演。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演出很快从最初的半小时时长,拓展成为一出长达两个小时的滑稽戏。由于其滑稽结构经典、情节完整,后人甚至将其视作滑稽“套子”加以使用。该剧讲述左善仁夫妻为富不仁、膝下无子,想行善积德以续香火,正巧长工阿昌夫妻意欲向左家讨要所欠工钱。在左家佣人的里应外合之下,一段爆笑讨薪故事就此展开。

《鸣不平》又名《社会阶级》,是法国莫里哀的喜剧剧作,据徐半梅回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册滑稽剧本”,“由法文本翻译”。故事讲一个银行行长受了公爵的气,就对着欲娶自己女儿的下属职员发脾气,职员受气之后,又转而斥责马车夫,马车夫则迁怒于喜欢他的婢女,婢女只能在黑奴身上泄愤,黑奴则对乞丐光其火,乞丐受气后无处发泄,只能对着流浪狗出气。

《鸣不平》由春柳社陆镜若、欧阳予倩、吴我尊、谢抗白、陆爽首演,后来成了各个新剧社和滑稽班社的保留剧目。《鸣不平》首演当天,欧阳予倩扮演一个西洋妇人,为了取得逼真的效果,他用油灰捏了一个假鼻子装上,不料演出中途假鼻子被道具眼镜分为两截,闹了笑话。多年后欧阳予倩还对此事记忆犹新。这一剧情写了人情势利,讽刺很深刻。从后来张冶儿整理的“滑稽小戏”《鸣不平》剧本中,人们看到了经过化的趣剧《鸣不平》中人的“等第”,势利的等级观念,上一级看不起下一级,最后乞丐无可发泄,只能拿一条狗出气,讽刺得入木三分。不论是剧情还是人物个性,都是很有喜剧性的。

滑稽鼻祖 演绎经典

在上海滑稽戏史上,被同行誉为“滑稽鼻祖”的王无能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15年,上海广西中路汕头路口建成一家戏院,邀请李天然主持的“沐尘剧社”演出文明戏,所以戏院名为“沐尘舞台”。演出合同期满后,戏院又改称“小舞台”,仍然演出文明戏。戏剧家苏石痴接手管理小舞台后,刀阔斧进行:剧场改为“笑舞台”,到处物色好演员,组建演戏班子。经过几年努力,先后邀请了汪优游、欧阳予倩、查天影、郑正秋、秦哈哈、张公、夏天人、陆啸梧、张冶儿、易方朔、陆希希、陆奇奇等名家参与演出,使笑舞台名角荟萃,歌舞升平,形成闹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苏石痴爱惜人才,求贤若渴。有人告诉他南市老城厢“二警社”业余剧社有位艺人王无能,颇有观众缘,目前正在三马路“亦舞台”演出。苏石痴便立即赶往察看,果然,王无能的表演的确高人一筹。

据载,王无能少年时随父到上海求学,后因家贫,弃学从艺,在上海笑笑舞台演文明戏,工丑角。所扮演者是一些略有身份的人物,即所谓“马甲滑稽”,曾在《孟姜女过关》《洛阳桥》《山东马永贞》等剧中显示其逗笑才能。1911年左右便在堂会上不经意地以一人说笑话、学市声招笑的形式演出。后吸收小热昏、隔壁戏、双簧、苏滩、相声、苏州弹词、京剧等的技艺,开始一人演出以学方言、唱戏曲、说笑话、讲故事为主的曲艺。

文明戏表演早期采取“幕表制”创作方法,给艺人提供了较的发挥才能的空间。王无能口齿清晰,语言流利,善于即兴编词。在堂会演出,宴席间每上一道菜,即能据菜肴编唱一段,亦擅长模仿各种市声来博取噱头。在《四教歌》中扮演扬州阿二,在《狸猫换太子》中扮演郭槐,在《济公活佛》中扮演济公,王无能的表演都有上乘表现,特别是在《刁刘氏游四门》时,王无能、张冶儿、陆啸梧、顾梦痴四人扮演衙役,台词全由自己临场发挥,结果王无能编的台词最巧妙,最逗人发笑。

苏石痴去看戏的那天,正巧王无能参演趣剧《孟姜女过关》。戏的内容是:看守城门的贪官规定进出城门的人必须留下买路钱,不然就要展示个人技艺,逗得贪官哈哈笑才允许进出。王无能在剧中扮演一个老头子,他模仿卖梨膏糖的、耍猴戏的、拉洋片的各色人物,口齿伶俐清楚,表演惟妙惟肖,运用方言学小贩叫卖,采取南腔北调唱方言京剧,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创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苏石痴认定王无能是可造之材,便亲自邀请王无能加盟职业文明戏剧团民兴新剧社,在笑舞台演出。王无能感谢苏石痴的知遇之恩,欣然答应下海从艺。1912年秋,王无能正式加入民兴社,专攻“马甲滑稽”行当,扮演仆人、书童、师爷、骗子等丑角。在苏石痴的引见下,王无能拜文明戏前辈郑正秋为师,从此,名师高徒联袂活跃在艺术天地里。

演员表演滑稽戏

1928年春天,位于马路(南京路)西藏路口的新世界游乐场门口,树起一块型广告牌,首次亮出王无能、钱无量表演独脚戏的招牌,两人的姓名还被红绿灯光包围起来。一到晚上,灯火辉煌,十分引人注目。此举果然轰动上海,市民奔走相告,一睹为快。王无能也不负厚望,他与钱无量使出浑身解数,说学唱演,赢得声誉,从此,滑稽戏正式走上了舞台。

王无能不仅擅长表演,还具备创作才能。在目前所知的传统段子中,不少是王无能参与创作的,如《常熟珠帘寨》《江北朱买臣》《宁波空城计》《各地堂倌》《广东上海话》等,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

1929年左右,王无能曾在新世界参加滑稽名角联合演出。他联合江笑笑、鲍乐乐、刘春山、盛呆呆、陆奇奇、丁怪怪、赵希希等五班响档,举办五福团滑稽串。所谓“五福团”,其实就是五档不同的组合联合演出,而且可分可合,合起来是一个表演团体,分开来就是五档不同风格的滑稽戏。五福团滑稽串轰动一时,盛况空前。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电影艺术盛行。市民追逐时尚,流行看影戏(电影)。王无能与电影明星宣景琳合作,拍摄滑稽故事片《曹参谋说媒》。此外,他还曾为百代、明星等唱片公司灌制20多张唱片。如今,这些唱片完好无损地保留在唱片公司库房里,音质尚佳,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众多戏剧中,“滑稽戏”只是一个历时近百年的剧种。它夹杂在众多戏剧和曲艺中艰难求生,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顽强而又孤独地前行。《七十二家房客》是现代上海滑稽戏的经典,至今仍被赞誉为滑稽戏的“百科全书”,说、学、演、唱的法门尽在其中。“栀子花,白兰花,3分洋钿买一支”“削刀……磨剪刀”“火腿粽子茶叶蛋…… 猪油夹沙八宝饭”……旧上海弄堂里的市井烟火气和旧时光里的故事总是能在其中被最好地演绎,每每开演,总能吸引如织人流,他们在流连忘返的某一瞬间,仿若总能看到滑稽戏那辉煌年代的缩影。

标签:滑稽戏 戏剧 中国戏曲



IT百科:

android穿山甲广告怎么用 怎么下载macos镜像文件 iOS虚拟货币是什么功能


网者头条:

听歌做梦被爱什么意思 起名字阿什么好听男孩 古董相机哪款好用点 玉石翡翠佛珠怎么配


王哲博客:我眼中的秋天作文直播平台 河南seo软件优点分析

相关文章

国际交流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突破

以下是一篇关于当代艺术在国际交流中的突破的800字文章:近年来,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创造性与独创性正得到全球广泛关注和认可。这种突破性的发展,源于当代艺术家们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表达手法